WFU

2020年6月26日 星期五

▍鼻子手術後的止血棉,自費真的有比較好嗎?


作者:劉承信 醫師(Cheng Hsin Liu, MD)


鼻子手術後的病人很容易流鼻血,自費止血棉與傳統止血棉有差異嗎?


承信醫師......你怎麼一早就好像浴血奮戰一樣,整個口罩都噴到血了啦!」

『你忘了嗎,今天是固定鼻子開刀術後拔除止血棉的日子呀,今天已經算順了呢,想想上週那次才可怕呢,當時候超恐怖,......』


鼻部手術後的換藥日常,竟是浴血任務!?


在我當住院醫師的期間,每個夥伴都對固定鼻部手術後的換藥膽戰心驚。我們會脫下白袍、戴上護目鏡、穿上防水隔離衣,準備好止血藥布、點滴與可平躺的治療床,全副武裝的模樣跟平常優雅的傷口換藥完全不同。

由於鼻子的血管供應非常豐富,手術後為了避免大量出血,通常會在手術的鼻孔內塞入堅實膨大的止血棉條壓迫著傷口(想像大拇指放在鼻孔內的感覺......),但更痛苦的是要拔除的時候。




每次拔除時,就算你是像館長級的硬漢,大叫與噴淚八成是免不了的;另外有一些人由於摩擦力太大,可能又會引發再出血,不管是從鼻子前面噴出,或是流到喉嚨嗆到咳出,一般人見到血後容易手足無措更加掙扎,天女散花的血跡斑斑就會在治療室發生。

最最嚇人的是,由於拔除止血棉對鼻子自律神經的刺激,偶爾會遇到反射過度造成低血壓而整個人近乎暈倒的情況;又或者是是旁邊陪換藥的家人朋友見到血,嚇得眼前一黑,「碰!」一聲就倒地的情形,也遇過幾次。


用什麼鼻止血棉,從病人的表情就看得出來


當然隨著科技進步,越來越多新的止血材料發展出來,這樣的場景在這幾年間漸漸減少了。但隨著每個人病況與手術方式的不同,這樣驚險刺激的場景仍然偶爾會上演。至於這麼多種材料到底有什麼差異呢?

傳統的鼻止血棉條(A)類似一個硬薄板,放入鼻孔後吸收水與血後快速膨脹變大,大到可以壓迫避免出血,可以想像一下......用大拇指挖鼻孔的感覺。雖然止血效果佳,但塞在鼻腔內的脹痛感與移除的刺痛感,和再出血的機會都讓醫師與病人大傷腦筋。

比較新式的鼻止血棉(B)為了修正傳統型的缺點,採用了截然不同的止血原理。不再使用膨脹壓迫的方式,而是化做泥濘般蓋在鼻內傷口與粘膜來止血並修護傷口。可以大幅改善放置時與移除時的疼痛,也會減少再出血的風險。

近年來甚至有些使用類似凝膠或泡泡狀的鼻止血敷料(C),不但能免除疼痛問題,甚至連鼻塞的問題也大幅緩解,在出血抑制的效果上則跟前面兩種不相伯仲。唯一確定的是,近年來這些新式的止血敷料都需要自費較高的價格。




換藥與查房時我們常常會開玩笑說,有時候看病人的表情我們就知道他所使用的鼻止血棉種類。看到眉宇深鎖、皺著眉頭的表情,利用 膨大壓迫在鼻腔內部傳統的止血棉可能性的確是高了不少,屢試不爽。


自費醫材,我們看的是價值還是價格?


不只是鼻止血棉有新有舊、有健保有自費,在科技飛快的進步以及藥廠、生化科技公司的大規模投注之下,在醫療的每個領域都存在這不同種類的自費醫材。這些自費醫材常常所費不貲,相比傳統健保也各有利弊擅場,但重要的是每個人可以依據自身判斷來做選擇。

而最近沸沸揚揚的自費醫材事件(2020.06月),則是因為健保署決定將訂定自費醫材各品項的上限。美其名為了替民眾省錢,實際上會帶來的影響,恐怕是大家所不樂見的。

舉例來說,汽車有國產裕隆、有進口賓士,當我們訂定車價上限只有60萬的話,最後賣最好的一定是低成本的國產車,而高成本的進口車則只能退出市場,不再成為民眾選項之一。60萬上限無法買到降價的賓士,唯一可以買到的是成本低於60萬生存下來的國產車。

國產車沒什麼不好,買國產車也是非常好的選擇,遮風避雨順暢前進都很實用。真要買台車專門用在去巷子口100公尺遠的麥當勞得來速,那國產車是真的已經遠遠夠用。但這都不應該成為剝奪選其他選擇的理由。

選擇自費醫材,跟買房買車甚至買晚餐都是一樣的原則:「以自主的權利,選擇自己認為最有價值的產品」。自費醫材的價值從來不是因為價錢昂貴,而是提供你更高的機率選擇效果更好、更適合你的治療。


讓我們繼續保有做選擇的權利


在經歷過也來來去去看過這麼多術後的病人,我過去也曾思考過,若是我自己是被開刀的病人,我是否願意自費選擇更適切的鼻止血棉?對我而言,自費醫材是否能達到我所期待的價值,必須回歸我最在乎的是什麼?

更少的疼痛、更快的復原、更好的效果。

在價錢可負擔的範圍內,這樣的價值是我最優先考量的點。只要我負擔的起,我絕對願意使用任何符合法規與認證後,最新最強最好最厲害最好能飛天鑽地的產品。

也因此我擔心著健保署的政策,最後導致的不是合理的價格,而是我們不再有選擇價值的機會。車子只有國產、晚餐只有陽春麵、鼻止血棉只有傳統的,就算我跪在手術室拜託醫師給我用更好的產品,卻因為新產品退出台灣市場,讓我必須經歷疼痛爆血的浴血奮戰,差別我不再是負責治療的醫師,而是那個皺著眉頭無法呼吸嚇到腿軟的病人。



看更多文章



2020年6月13日 星期六

▍我的小孩哭鬧抓耳朵,會是中耳炎嗎?


作者:劉承信 醫師 (Cheng Hsin Liu, MD)


中耳炎,耳朵痛,可能會發燒


今天是佩佩的三歲生日,除了五歲的哥哥以外,還有其他的堂兄弟姊妹要一起參加她的慶生派對。但這陣子佩佩卻滿面愁容,直抓右邊耳朵,剛剛量體溫甚至有輕微發燒,連堂姐跟她說生日快樂都好像沒聽到一樣,讓爸媽好擔心,趕快帶去給醫師檢查,才發現原來是急性中耳炎。



哭鬧抓耳朵?小心是耳朵痛說不出口的表現


中耳炎常常是細菌或病毒感染造成的,最常見的是耳朵疼痛,但對於無法清楚表達的小朋友而言,只好用抓耳朵、哭鬧與「黏著爸媽」來表達囉。另外也要小心是否有發燒、睡覺不安穩、甚至耳朵有液體流出的狀況,可能是比較嚴重的表徵。

在7歲之前的小朋友,很容易感冒之後罹患中耳炎,特別是6-11個月大的寶寶更常見。據統計9個月前的小朋友可能有近4成有過中耳炎、2歲以前更是高達6成有過中耳炎呢。



發燒大於38度、躁動不易入睡、耳朵有液體流出




適當治療遠離併發症


除了消炎止痛以外,在比較嚴重的小朋友在經過詳細檢查後可以適度使用抗生素治療、保持耳朵乾燥並且避免過度清潔,來遠離併發症如耳膜破損、聽力損失,甚至侵犯到腦部造成嚴重的腦膜炎或顱內感染。

通常醫師診治之後,2-3天內就要有明顯的改善,一週內9成的人都可以得到改善。然而有些比較嚴重的感染及中耳積水卻會持續一個月以上,近一步影響聽力與學習成效,這時候務必要持續就醫追蹤。



除了吃藥,我們還可以這樣做




按時接種疫苗、遠離二手菸害、採用母乳哺育、注意營養補充、其他預防事項。


1. 按時接種疫苗:

除了公費疫苗外,6個月後施打流疫苗與2歲後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都可以增加中耳炎的防護力。


2. 遠離二手菸害:

二手菸的刺激性會讓小朋友更容易得到中耳炎


3. 採用母乳哺育:

母乳哺育至6個月大也可以降低中耳炎的機率


4. 注意營養補充:

健康的身體才有健康的抵抗力,另外像益生菌的補充也顯示可以減少得到中耳炎的機率。


5. 其他預防事項:

避免過敏原、盡量減少睡覺時吃奶嘴等等,也可能會有幫助唷。



中耳炎,免驚慌


雖然中耳炎很常見又很惱人,但只要早期發現、細心照顧,尋求醫師專業的診察與建議,相信可以迅速恢復,避免進一步的併發症產生唷。

醫學健康小知識




我們每一個人,包括身為醫師的我,都可能是病人,或是病人的家屬。

我們都曾一起在面對症狀時徬徨過、在面對醫師解釋時迷惘過、回到家交雜各種壓力海嘯般的淹沒,六神無主又找不到正確又符合實證醫學的知識,是我們共同難忘又不想再經歷的經驗。

這裡是劉承信(Cheng Hsin Liu, MD),一位耳鼻喉與頭頸外科醫師在跟周遭病友與親友解釋時的一些小整理,雖然難免會包含一些艱澀難懂的專業醫療術語,但希望藉由簡單的描述,盡量方便大家查詢閱讀,也會逐步擴充增加。

最終的目的,是讓你我成為沒有距離的好鄰居,陪你一起經歷、陪你一起學習,也陪你一起了解以後,一起安心。

用我的專業、溫暖與貼心,成就你的平衡、喜樂與健康。

COVID-19相關實證醫學





鼻子與嗅覺



頭頸部疾病與甲狀腺疾病




睡眠醫學




喉部與聲音




其他文章




回到首頁